行业资讯

“3060碳目标”成大会热点 ——聚焦两会上的“绿色声音”

发布时间:2021-03-25



“两会”专题


聚焦两会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庄严承诺,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3060碳目标”无疑成为本届全国两会******的热点之一。


建筑领域碳排放控制的成功与否对“3060碳目标”的实现影响巨大,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重塑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


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3060碳目标”、绿色建筑等提出了相关建议,让我们一起关注两会上的“绿色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洪杰: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洪杰表示,按照目前的数据预测,全国建筑碳达峰时间为2040年,比国家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时间要滞后10年,而且我国建筑总量持续增长、每年有160亿平方米的新建房屋面积为能源利用率仅33%的高耗能建筑,所以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洪杰提出三点建议:

一、规范建筑保温材料和工程应用的相关标准体系,让绿色建筑更节能;

二、鼓励种植屋面(屋顶绿化)在国内的全面实施推广,让绿色建筑更低碳;

三、加强建筑材料产品和制造过程的健康低碳环保管控,让产业链更绿色。


全国政协委员杨伟军: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势在必行


杨伟军认为,目前,绿色建筑发展仍存在配套法规建设不健全、政策支持落实待加强、统筹协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推动湖南省绿色建筑在“十四五”期间大发展,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健全配套制度体系;

四、强化技术支撑能力;

五、大力发展浅层地热能。


全国人大代表朱惠英:以建筑节能促绿色发展


朱惠英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持续推动建筑节能降耗。一是加快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利用现代化技术降低建筑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耗。二是通过提高绿色建筑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水平、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推动可再生能源高品质应用等措施降低建筑运行能耗。


朱惠英表示,当前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智慧建筑、健康建筑等融合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应不断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的快速增长,实现建筑能耗强度稳步下降。充分汲取健康建筑、生态建筑、低碳建筑发展的理念,注重提升建筑居住品质、舒适度及健康防疫性能,加快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加大技术攻关应用,促进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抓住机遇,迎接困难和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戴雅萍:制定民用建筑碳达峰方案 加快建筑领域碳减排行动


戴雅萍表示,建筑行业要同步实现碳达峰,应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推行碳减排和碳中和,必须对现行的建筑行业建设模式和行业标准进行重大变更。应该将低碳发展要求及发展目标全面融入发展规划,从政策方面制定建筑碳达峰政策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现行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技术导则、技术指南等进行整体的修编与调整,建立一套与建筑碳减排目标相对应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全面开展低碳技术和产品认证等第三方认证。


全国人大代表徐征:加快建设绿色化基础设施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徐征认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标准的不断完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融资工具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助力经济加快向低碳转型。


针对目前基建行业发展现状,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鼓励有实力的大型基建企业加强绿色建造技术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不断完善绿色基建产业链,提升一体化集成实施能力,研发绿色基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基建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并在全行业形成共识、共同推进;

二是加大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固废处理、城市河道等环保工程建设投入规模;

三是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彭寿:加速绿色材料建筑应用助力碳中和


彭寿认为绿色建筑是低碳减排的重要抓手,绿色材料是绿色建筑的引领支撑。建筑行业的节能减碳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虽然绿色材料研发生产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绿色材料的应用推广与绿色建筑普及率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绿色材料的应用突破在于政策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彭寿建议:加速制定发布绿色材料应用专项政策与国家标准,强制性要求既有建筑改造使用节能玻璃、发电玻璃、储能等绿色材料,明确新建建筑碳减排指标,加速实现建筑从“高能耗向低能耗、正能耗”转变,使“材料先行”转化为“应用领跑”。


示范引领是发挥绿色材料应用“乘数效应”的关键。为此,彭寿提出,加快智慧能源试点城市建设,将产业基础好、示范应用广、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列入国家智慧能源城市建设试点,对关键材料研发生产、绿色建筑应用推广、智能电网改造升级、数字化平台建设等给予技术、资金、政策扶持,为城市探索零碳发展提供创新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倪海琼:建筑碳中和,门窗节能不应缺位


倪海琼表示,“大力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不仅是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还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在通过门窗减少建筑能耗方面,倪海琼建议推行系统门窗认证体系、加快建立标准化系统门窗数据库、加强监理监督和社会监督。


全国人大代表姜希猛:建筑能效认证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姜希猛认为,建筑领域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退税政策离不开成熟的建筑能效等级认证体系。事实上,中国也正在通过推广新技术、提升建筑规范和标准并制定融资激励等措施,鼓励提高建筑能效。当下,建立建筑能效评价体系,并推行建筑能效证书的认证,更是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陈锦石:优化光伏建筑、保温技术利用


陈锦石建议大力推广低碳住宅。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大力发展光伏建筑,有效降低建筑物能耗。同时因地制宜变更外墙保温技术规范要求。一是禁止使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大力推广外墙内保温技术;二是对于使用外墙内保温技术的,适当放宽建筑面积和容积率计算规则;三是大力发展结构自保温一体化技术体系。


同时,陈锦石还提出大力支持建筑行业科技创新奖励。一是多设立*********专项课题,以专项科研基金的形式,吸引研究所、高校及企业参与建筑技术创新;二是对于研究成功并得到推广的,给与专利保护的同时再给予财税方面的激励。


全国人大代表张雄:推动实现碳中和,建材业与建筑业要协同发展 


张雄认为,要想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建筑行业必须同时解决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内含碳排放”和“运营碳排放”,首先建筑行业碳中和需要建材业和建筑业协同才能实现。


因为,我国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建筑脱碳,需要建材业和建筑业协同碳中和才能实现,但是目前我国建材业和建筑业的碳中和进程并未形成协同合力。尽管近年来为了提升建筑业低碳水平,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升,局部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达到80%水平,但承担保温隔热的建筑围护材料未能协同提升性能和标准,已成为发展低碳绿色建筑的堵点。

其次,需借助碳交易市场机制助力建筑行业低碳发展。张雄表示,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需要经济投入,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谁来买单。也就是说,发展低碳经济改善环境问题,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法规和经济手段并重。法政手段是引导和规制,经济手段是平衡。

最后,建筑行业低碳健康发展需要低碳认证标准体系和机制保障。随着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出台,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管理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情况下,张雄认为,规范建筑行业低碳发展迫切需要权威机构对低碳建材产品和低碳建筑实施认证,以杜绝鱼目混珠。


全国政协常委南存辉:近零能耗建筑普及要强化法规标准引领


南存辉指出,我国自2011年起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试点,至今建成和在建项目已经接近1000万平方米,已完成的近零能耗建筑项目不仅建筑能耗大幅下降,其室内环境品质也大幅提升,正处于从单体应用到规模化推广的关键阶段。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近零能耗建筑起步较晚,尚存在技术体系不完备、施工工艺不规范、标准规范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市场认知有限,目前还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要在全国范围顺利普及,还需要在法规、标准、监管、激励等方面下更大力气。

为此,南存辉建议:

1、强化建筑节能法规标准引领;

2、推广“全程能效”模式,推动建筑深度节能;

3、强化建筑节能执行监管;

4、培育近零能耗关键产品和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郝际平:将老旧门窗更换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补贴范围


郝际平建议:应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建立统一的旧门窗更换规划和管理机制,将老旧门窗更换纳入到城镇规划、老旧房屋改造的政策和文件规范中,形成国家层面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措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系统组建门窗专家评审组,对所有纳入改造范围的城镇老旧小区房屋的门窗,就安全性和节能性做出专项评估,以此作为改造时更换或维修的依据。


应由财政部牵头,将老旧门窗更换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制定相应的资金奖励政策,为建筑节能工作旧窗更换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门窗性能要求高的气候区域,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使真正满足标准要求的节能窗应用一步到位,避免重建浪费。


全国政协委员王翠坤: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低碳发展的提案


王翠坤委员建议,一方面持续提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能效,到2025年,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较2020年标准进一步提升20%以上,到2035年,新建建筑基本达到超低能耗水平;加快推动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积极开展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建设。


另一方面,结构设计统筹考虑建筑全生命期包括震后修复等因素影响,注重采用适改性强、性能高的结构体系以及高性能、高耐久材料和技术,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同时注重加大绿色建材的应用。生产和建造阶段,加大绿色建造力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减少碳排放。


注重建筑运营维护期的功能提升,有序推动既有建筑全面改造。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力度支持既有建筑改造工作。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一方面加快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提升,另一方面,注重对建筑的抗震性能等安全性能提升,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达到减碳效果。


大力发展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议重点推动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应用,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施小明:加快推进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


施小明建议:完善机构建设,健康影响评估的管理工作应当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负责,建议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中强化健康影响评估管理职能。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设立相应机构,落实属地化管理职责,鼓励地方先行先试,为建立国家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积累经验;颁布健康影响评估管理办法,明确健康影响评估的原则、对象与范围、组织机构、主要内容与方法、分类分级实施流程、报告文件及其应用、实施时间等核心问题,界定相关主体的权责关系,把健康影响评估责任落实到具体组织机构和责任人;加强技术体系建设,组建环境卫生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流行病学、毒理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委员会,建立分类分级的健康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制定健康影响评估技术指南标准,开发健康影响评估工具,并鼓励和支持开展健康影响评估相关科学研究,推动健康影响评估专业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陈康平: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陈康平认为,首先要让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有据可依。他建议国家标准委指定住建、消防等部门,以及相关协会作为牵头人,加快编制完善与技术发展和市场相匹配的标准体系,覆盖产品设计、工程建设、检测验收等各环节,如“建筑中光伏组件的连接标准”“不同应用场景下光伏组件的设计规范”等,让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有据可依,并组织行业踊跃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积极掌握话语权。


同时,还需要搭建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对接会等各类交流平台,加强“产、学、研、商、用”全方位对接合作,引导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产业化和市场化建设,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推动技术成本的下降和产品迭代,提供多元化的产品选择,并适时启动光伏建筑一体化推广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能源转型是一个必然选择,但是只有“新能源+储能”实现平价,新能源才能真正加速替代传统能源。在加强前瞻性规划,避免储能资源无效配置上,陈康平建议国家能源局、发改委等部门,引导各地做好不同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形下的储能需求测算,因地制宜确定配置储能比例,避免储能资源无效配置。同时,鼓励探索共享等模式提高储能使用率。陈康平建议参考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模式,鼓励探索储能共享模式、租赁模式、代理运营商模式等运营机制,降低储能单位成本,增加使用频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限度地发挥储能设备的利用价值,提高储能收益水平。


那些绿色声音: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


马化腾建议,一、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完善绿电采购途径,鼓励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分布式能源项目等;二、搭牢碳中和配套基础设施,推动碳中和市场化;三、加快绿色技术研发,推动绿色数据中心等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建立一批高技术高能效“碳中和数据中心”;四、出台科技企业碳中和指导意见,鼓励科技企业设立碳中和承诺和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温枢刚


温枢刚建议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动绿色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十分紧迫。在可再生能源大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以管理、成本等为主导的内涵型发展将愈加重要。目前,中国华电正在抓紧制定碳达峰的行动方案,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新能源,基地式、规模化开发,集中式、分布式应用。持续发展水电,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开发,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开发。探索开展新兴业务,积极稳妥推进储能、氢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业务。


全国政协委员舒印彪


舒印彪建议加快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的电气化进程,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电能消费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电能消费占终端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强度可下降3.7%。目前我国在工业、建筑供暖、交通等能源消费领域还存在能耗高、排放量大的问题,电气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是深度拓展工业电气化,促进节能减排。二是大幅提高建筑用能的电气化水平。三是加快推进交通电气化。四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能源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曹仁贤

 

曹仁贤表示目前亟需建立配套机制,确保化石能源逐步减少、有序退出,谨防产生新的问题。有部分地区对“碳达峰”存在误解,仍在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大规模上马高碳项目,先达到峰值、再考虑下降。然而,“碳达峰”不是攀高峰,达峰之后如何减少碳排放才是关键。排放若长期处于高位,将给“碳中和”带来巨大压力。 


由于全国碳市场存在仅覆盖发电行业,纳入企业碳排放基准值核算过于宽松等问题,导致对纳入监管的企业减排约束力极其有限,建议从严核算碳排放基准值,尽快、逐步降低碳排放配额免费比例。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和取消纳入企业门槛。取消配额履约缺口上限值为企业碳排放量的20%的规定。建立健全对地方分配配额的监督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张雷


张雷建议要把握“碳中和”这一历史机遇,应加快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建立零碳新工业体系的关键基础,在于足够充分的零碳能源。建议及早进行顶层设计,加快工业使用能源的零碳转化,在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时重视可再生能源丰富、低成本的区域,重点研究相关产业必需的零碳生产工艺并产业化。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不仅可以确保“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还能加快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为我国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提供廉价的零碳能源。


全国人大代表尹兆林


尹兆林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让能源化工产业面临成本、技术、工艺及替代能源竞争等多重挑战。尽管如此,减排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必须克难而进。在生产用能上,茂名石化将从源头严控新建项目的能耗物耗及碳排放,加快节能降碳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应用;在产品结构上,全力开发生产环境友好产品,加快提升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确保“十四五”氢能产业形成规模。


全国政协委员宋鑫


宋鑫表示,需要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推动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到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中来。”宋鑫提出5方面建议:一是创建零碳示范样板,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让零碳示范项目成为低碳未来的展览厅、绿色技术的大舞台、涉碳商业模式的试验田;二是施行“揭榜挂帅”制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攻关,整合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对相关企业开展综合性示范予以支持;三是建立负碳产业集聚区,系统整合园区治理、项目示范、模式创新、资金支持等要素,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四是优化碳交易机制,尽快制定并明确准入“门槛”,完善交易规则,建立完善交易规则和初始分配机制;五是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成为社会共识,形成绿色低碳、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马永生


马永生表示,目前,我国能源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能源结构不合理,化石能源占比过高。二是石油、天然气自给能力不强。三是能源资源与消费市场逆向分布。四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不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突出节约优先,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结构优化,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给;坚持自立自强,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深化国际合作,着眼全球拓宽能源渠道。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 发展历程 | 荣誉资质 | 合作伙伴 |
新闻动态
公司资讯 | 行业资讯 |
业务体系
零能零碳、碳中和 | 绿色标识认证 | 舒O空间 | 海绵城市 | 绿色体系咨询 | 项目前期专项 | 建筑技术研发 | 景观技术研发 | 生态规划设计 |
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 | 加入我们 | 联系方式 | 岗位招聘 |